百姓民生

当前位置 /首页/新闻/百姓民生/列表

干这行从没想过要获奖

■本报见习记者 吴頔

干这行从没想过要获奖

就在我国首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前夕,旨在鼓励科技工作者勇于创新的“全国创新争先奖”揭晓。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、博士生导师,中科院院士褚君浩,成为28位首届“全国创新争先奖”奖章获得者之一。

作为中国红外光电子物理和半导体科学技术领域的专家,他不仅在红外物理、窄禁带半导体以及铁电薄膜材料器件领域取得创新成果,还积极投身科普事业。多年来,他发表科普文章近百篇,参与编写第六版《十万个为什么》,将大量前沿科技知识转化为深入浅出的科普文字。近3年来,他作了50余场科普报告,每月至少1场。

记者:您当初为什么会想到从事科普工作?

褚君浩:我从1976年就开始做科普了。从上海师范大学毕业后,我成为了一名中学物理老师,那时流行学自然辩证法,涉及很多自然科学的知识,我的中学老师就叫我给《解放日报》、《文汇报》写文章,比如介绍“电子是可分的”“瓦特的蒸汽机”这些内容,写了20多篇。

记者:我注意到,在2014年世界杯期间,还在《解放日报》发表了一篇支持德国队的文章。

褚君浩:虽然聊的是足球,但那其实是个类比。足球在德国有很好的群众基础,所以他们国家队一直处于世界一流水平。中国的乒乓球为什么厉害?也是因为群众基础好。这和培养科学家是一个道理。发展科技创新,需要依靠全民的科学素质提高,才能创造出顶尖的成果。

记者:您积极参与科普,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吧?

褚君浩:是的,现在有些人不愿意做科普,觉得做科普是付出,没有收获,在评奖评优时也不会加分。但我做科普的时候,从没想过要获奖。虽然工作忙,但我相信时间是挤出来的。比如从上海到北京,我一般都坐高铁,可以在火车上做ppt。做ppt也是学问,我喜欢用深红色的底色配上白色的文字,这样人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字上了,如果是白底黑字,白色对眼睛刺激大,人对黑色的字反而印象不深。

记者:生活中真是处处有科学。您做科普与别人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吗?

褚君浩:我认为做科普要有多个维度。首先,是要把知识变成物理图像。说到“地球绕着太阳转”,我们立马就能想象出这个画面。其实任何复杂的科学知识,都包含着物理图像,离开物理图像,就成了背书。

其次是要介绍,一个科学原理的发现历程,如何进行应用。这就要考虑到它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。在此基础上,还要思考推动产业发展的瓶颈在哪里。最后,还要将科学知识上升到人文层面,考虑其对社会的影响。

所以要从多维度多角度进行科普,对象也可以是不同身份。我既可以对社区居民、小学生科普,也可以对公务员、领导干部科普。听到台下掌声响起,我心里就很开心。